传承三十载辉煌,迈向崭新未来——旅游管理专业,30周年!

发布时间:2025-01-04

12月28日,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办学30周年庆典活动在中心校区举行。本次庆典齐聚了百余位专家学者、行业精英、校友代表以及在校师生,共同见证旅游管理专业三十年的辉煌成就与未来发展的新篇章。

隆重开幕,精彩启航

旅游管理专业办学三十周年庆典开幕式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丁荣贵教授,党委书记、校友会会长付岩志,副院长张江华教授、黄潇婷教授,党委副书记周琳、李抗以及正处级辅导员、校友会常务副会长石清云出席开幕式。

丁荣贵教授回顾了从1997年加入山东大学以来的历程,分享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与成长。从最初的创业者精神,到如今的蓬勃发展,他提到,旅游管理专业的成功离不开一支有理想、有学术造诣且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正是这些一代代教师的坚守与努力,为专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丁荣贵教授特别强调了校友的重要性,认为专业的价值最终体现在校友的成就上,只有校友们的成功和进步才能证明专业的真正成功。他还指出,专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只有与同行、学界以及企业界紧密合作,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文化和旅游学系主任贺泽亚教授以系统性的梳理,回顾了文化和旅游学系的发展历程。她强调山东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创立与成长,始终紧扣国家战略脉搏。改革开放初期,为满足激增的入境旅游市场需求,1994年,旅游管理专业诞生于历史文化学院开始首届招生;1999年,顺应中国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旅游管理系并入管理学院。进入21世纪,专业在国际化、特色化和一流化建设方面不断突破,获得了山东省和国家一流专业、文化和旅游部研究基地等荣誉。2020年,为响应国家文旅融合战略,专业与文化管理专业合并,成立了文化和旅游学系。学系自创办以来,始终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积极布局数智文旅新专业研究,推动学科国际化发展。未来,学系将深化学科优势,紧扣时代需求,为国家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山大力量。

文化和旅游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孙平教授重点汇报了“三零小院”党建工作成果。她谈到文化和旅游学系教工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学科融合,推动乡村振兴与智库赋能,取得了显著成果。自2014年起,依托“三零小院”项目,党支部致力于乡村旅游扶贫,并成功将党建与学科优势有机结合,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支部还在智库赋能与文化旅游领域取得突出成绩,获得多个奖项和荣誉。通过深化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党支部不仅提升了教师队伍素质,还促进了学科建设,成为党建与学科发展的标杆。

黄潇婷教授围绕“旅游行为实验室建设”展示了学院在学术研究平台建设方面的创新成就。她指出,自2014年起,实验室从最初的构想到正式成立,逐步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文科实验室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实验室不仅具备了先进的硬件设备,如VR眼动仪、脑电采集设备等,还建立了国内首个旅游时空行为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为全球旅游学者提供免费共享服务。此外,实验室在教学、科研和学生竞赛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优异的学生竞赛成绩等。未来,实验室将继续致力于推动旅游学科的发展,结合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打造更加丰富的实验教学平台,助力数字化转型和学科创新。

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主任许峰教授主持开幕式。

嘉宾致辞,思想引领

旅游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研讨会

旅游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研讨会上,多位国内旅游管理领域的权威学者和专家作主题致辞,从学术研究、专业建设和行业发展等多维度为专业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国家级杰出人才孙九霞在致辞中强调了旅游管理学科的蓬勃发展,并展现了其前景的广阔与深远。她指出,当前是旅游管理最好的时代,国家战略层面已经迈入“旅游强国时代”,社会需求层面则进入了“旅游中国时代”,推动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学科层面,尽管过去因学科结构和体制问题而感到焦虑,但如今应从旅游现象中汲取力量,打破传统界限,双向反哺母学科,进一步巩固旅游学科的核心地位与活力。她还列举了多个生动的实践案例,如呼伦贝尔导游图雅苗的家底式服务、贝加尔湖地陪的无私陪伴、阳朔县委县政府积极推动旅游发展的精神,展示了旅游专业的魅力和潜力。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旅游管理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原副主任张捷特别为山东大学准备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一幅篆书书法楹联,楹联内容为“旅学泉城,探源头、掬活水;游观齐鲁,凌绝顶、览众山。”张捷教授引用了古人名句,活用朱熹“源头活水”和杜甫诗典,赋予这幅书法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传递了旅游学科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他通过楹联传递了对山东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祝福,并将其作为山东大学文化的象征。在报告中,他还阐述了文旅融合的类型与效应,特别是文旅产业、事业、产品等各方面的融合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多重影响。他提出,文旅融合不仅仅是产业的结合,更是游客体验的提升,强调了学科认同在推动旅游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性。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冯学钢在谈到当前文旅行业发展时,指出旅游专业面临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困境。冯学钢教授分享了他对旅游行业发展及教育模式的思考,强调创新理念和价值创造的重要性。他提到,尽管旅游行业需求多样化,但部分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文旅产业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当前教育体系亟需调整,尤其是在跨界整合能力和创新力的培养方面,应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他还分享了上海一些成功的教育模式,强调了文旅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和科技赋能的重要性。

图片 10.png

南开大学教授、旅游与服务学院副院长陈晔分享了他在旅游学科建设方面的思考与探索,强调了在当前教育改革压力下,旅游学科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然而,他也认为这些压力中蕴含着机遇,尤其是旅游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诸如体育旅游和文旅融合等新兴领域,可能成为未来专业发展的新方向。陈晔教授介绍了南开大学在这些方向的努力,包括推动体育旅游专业建设、结合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尝试以及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他还提到,旅游学科的专业学位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得到了认可,近些年来发展快速,展现出旅游学科未来发展的希望。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系主任,教育部MTA教指委委员白凯分享了自己对于旅游接待业的深刻思考。他回顾了国内几本经典教材,并对旅游接待业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白凯教授认为,旅游接待业不仅是一个经济活动,更应被视为一种社会情境,关注其在人类福祉中的作用。他建议,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该从经济和社会两个维度延伸,对旅游接待业的理论体系进行更深层次的诠释,以促进学生对其全面理解和应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二级教授、国家级杰出人才、教学名师邓爱民表达了对旅游管理专业未来发展的深切关注。他强调,通过提升课程体系、加强行业宣传和教师科研水平,旅游管理专业有望迎来新机遇。他提到,社会对旅游行业的偏见和行业内部的不规范性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而他计划通过与中学合作,提升学生对旅游管理的认知,进一步推动专业的改革与发展。邓爱民教授的发言不仅展示了对旅游行业的深刻洞察,也表达了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旅游管理学科、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孙凤芝分享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经验与见解。她强调,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支柱产业、幸福产业和民生产业,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孙凤芝教授介绍了在人才培养方面,自2023年由山东省教育厅批准由山东师范大学牵头的山东省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高质量发展共同体28家单位,整合山东省精品旅游产教融合共同体116家单位,推动以课程为核心、教材为载体、团队建设为纽带、科研为支撑和产业创新为导向的“五位一体”共建共享模式。此外,她还提到,通过共同体协作和资源共享,升华产业认知、重构知识模块、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更好地适应产业需求,为山东乃至全国旅游教育提供可行的实施路径。

山东大学商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威海)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孔海燕分享了旅游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考。她提出,国际化是应对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困境的重要突破口,主张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国际认证、教师国际化培养及科研国际化合作等举措提升教育质量和全球影响力。此外,孔海燕教授强调国际化培养模式的创新和跨学科协作的重要性,提出以“SMART计划”(学生、管理、学科、研究、教师国际化)为核心的路径,助力实现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优势的旅游教育国际化战略。

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德刚教授在研讨会的总结发言中深刻反思了当前旅游学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特别是在学科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错配问题。他强调,旅游管理学科的发展应紧跟全球视野和产业新定位的要求,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同时呼吁学术界更加关注旅游目的地治理、民生产业定位和数字化赋能等新兴议题。他还提出,旅游学科需从基础理论创新入手,以适应国家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求。

王素洁副教授与孙晋坤助理教授主持研讨会。

业界对话,思想碰撞

“文旅人才培养能力图谱” 研讨会

文旅人才培养能力图谱研讨会汇聚了多位业内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时代文旅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新路径和新方法。会议深入分析了文旅行业发展的趋势,对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能力图谱、提升教育与行业实践的契合度进行了热烈讨论。

付岩志对旅游管理专业三十年来的办学历程和成果表示肯定,并展望了未来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方向。他强调,旅游管理专业自创立以来,依托山东大学雄厚的学术实力和严谨的治学氛围,取得了成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入选文旅融合发展研究基地等一系列显著成就。付岩志指出,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的兴起,文旅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要求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山东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门家春分享了山东文旅集团在文旅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经验。他首先回顾了山东文旅集团的快速发展和成就,强调了人才强企战略,提出在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特别是在培养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具备主人翁意识的文旅人才方面,集团注重绩效和价值贡献,推进跨岗锻炼和导师制培养模式,同时与高校合作,致力于为文旅产业培养高素质的年轻人才。他还鼓励学弟学妹们要以学习为本,向实践和难题求真,培养综合素质,未来在文旅行业中大有可为。

山东省台儿庄古城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总经理黄晓莉作“聚力校企合作,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讲话。她强调,台儿庄古城自2006年启动建设以来,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资源,迅速发展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荣获多个行业奖项。她指出,通过校企合作,台儿庄古城与山东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密切合作,推动文旅融合与产业创新,特别是在文创、演艺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她期待通过与高校的深度合作,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为文旅产业注入新动能,并呼吁共同推动文旅行业的蓬勃发展。

山东省坤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经理刘妍回顾了公司40多年的发展历程,并表达了对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成立30周年的热烈祝贺。她介绍了公司在文旅产业中的突出成就,特别是其精心规划的泉城欧乐堡度假区,以及与山东大学的深度合作,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旅游人才。她强调,人才是公司发展的关键,并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培训和完善的薪酬福利体系,助力员工成长与企业发展。她表示,山东大学将在中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期待未来更加辉煌的成就。

华住集团战略发展副总裁张晓虎分享了关于文旅行业人才素养的心得。他指出,成功的关键在于长期主义和踏实的积累,建议学弟学妹们从基层做起,掌握业务并逐步晋升。张晓虎强调,人气敏感度是酒店行业成功的关键,鼓励学生们多与人交流,提升对人性的理解。最后,他引用了华住的价值观,强调要有远见,能处理高阶任务并注重细节管理,以实现文旅项目的成功。他呼吁大家抓住机遇,创造更多成就。

济南见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剑先分享了自己从酒店管理专业走到创业的心路历程。他表示,旅游与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仍然巨大。他回顾了自己从基层做起的经历,尤其是在济南的创业之路,如何一步步积累经验并最终带领公司走向成功。他还特别提到,企业的成功不仅仅来自产品,更来自坚持“至善至诚”的经营理念,以及对员工的关怀,如提高福利、资助教育等。此外,他强调健康和乐观心态的重要性,认为管理自己是成功的关键,并鼓励学生要坚持终身学习,保持专注和实践。

中国国际商会文旅委常委、山东弘德文旅集团董事长张浩程介绍了集团的发展情况,涵盖文旅、会展、体育和康养四大板块,并分享了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文旅人才。他指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迫切,但现有高校毕业生无法直接上手工作,需要进行岗前培训。他建议高校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国际视野、沟通技巧和创业精神的多元化人才,并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措施,以提高文旅人才的整体素质。此外,张浩程还强调了课程体系优化与国际化合作的重要性,期待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广振主持文旅人才培养能力图谱研讨会。

文旅人才培养领域的圆桌研讨由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韩若冰主持,行业导师和企业家们就文旅行业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培养模式创新以及国际化发展路径展开深入探讨。研讨会重点关注文旅教育如何适应行业变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构建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提供了前沿思考与实践建议,为推动文旅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嘉宾们强调,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尤其是通过实训基地和人才培养平台,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实际工作。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面临着更新迭代的挑战,如何突破瓶颈和培养具有跨领域能力的人才成为关键议题。同时,嘉宾们也为学生们提供了职业发展建议,鼓励年轻人要勇于从基层做起,不怕吃苦,保持学习的态度,并与行业保持紧密联系。此次圆桌讨论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行业洞察与成长机遇,推动了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

青春发声,薪火相传

专业教师、学生和校友代表发言

原文化和旅游学系党支部书记苘茂兰教授回顾了专业发展的历程与取得的辉煌成就,强调从初创时的困难重重到如今在国际化发展、社会服务与学术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离不开代代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创新精神。尊师重道、包容多元、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和学术严谨与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既是过去30年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也是未来发展的力量源泉。祝愿文化与旅游学系继续在学术与行业并行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高端人才。

校友代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处副处长王欣源分享了自己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子的成长经历和职业发展。他表示,是专业的扎实培养让他能够在文旅行业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也祝愿母校旅游管理专业再创佳绩,培养出更多行业栋梁。他提到,专业的知识和基层的磨练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强调,旅游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文化旅游产业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期待与师生们共同推动产学研融合,打造更多创新成果,助力学生实现梦想,推动山东文旅产业腾飞。

工商管理(旅游管理方向)2021级本科生林泓煜以青春视角讲述了在专业学习中的点滴收获和对未来的期待。回顾大学时光时,林泓煜感慨文旅系给予的温暖和启发,让他在学术和实践中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他深刻体会到,文旅系不仅培养了他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还让他收获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人生智慧。在多次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他获得了学术奖项和企业实习机会,展现出文旅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活力。

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方向)2024级博士生王志慧则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享了专业对自身成长的深远影响,并表达了对专业科研实力不断提升的信心。她回顾了三年来的学习与探索,从关注深山区贫困村的旅游生计代际传承,到关注女性在旅游业中的权利与赋权问题,她不仅活跃于学术研究,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学生工作,展现出旅游管理专业学子的责任与担当。她深知学术的深度与实践的广度相辅相成,并坚定了自己在文旅行业的信心。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见证,也是山大旅游管理专业坚实科研实力的体现。

感恩同行,未来共创

颁奖、捐赠、校友会成立和闭幕仪式

颁奖典礼表彰了多位在文旅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代表和团队,展现了学界和业界在推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卓越成就,由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李帅帅主持。

活动中还表彰了为文化和旅游学系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教师们,正是他们在教学创新、科研、学科建设、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非凡成就,奠定了文旅系发展的基石。付岩志为获奖教师颁发了卓越贡献奖,王德刚教授和蔄茂兰教授作为代表领奖。

现场还举行了专业校友捐赠签约及奖学金设立仪式。曹剑先分享了他自己从艰苦奋斗到回馈社会的故事,表达了对学弟学妹们的期许,希望通过这种资助帮助更多学生走向成功,并鼓励持续发展此类公益活动。

首届旅游管理专业校友会成立,授旗仪式举行。来自各行各业的校友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和心得,表达了对母校的深厚感情与责任感。通过校友会的建立,大家希望加强与母校的联系,互相支持,提供更多的学习与成长机会。

王德刚教授作闭幕致辞,回顾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成长历程,表达了深切的喜悦与感慨。从无到有,旅游管理专业在30年间经历了风雨,但依然稳步前行,取得了显著成就。他提到,山东大学深厚的齐鲁文化底蕴滋养了全体师生,激励着他们为学术和产业做出贡献。目前,山东大学已获得文化和旅游部理论研究基地的批准,并成为行业领先的学术平台。期望专业继续推进国际化建设、特色化发展,并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理论成果,进一步推动行业进步,为民生幸福贡献力量。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办学30周年庆典活动为专业三十年的发展历程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未来,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文化和旅游学系将秉承初心,继续以卓越的学术成就和行业贡献迈向更加辉煌的征程。